2016年4月20日上午10點,來自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周善貴研究員作客“北航物理與核科學大家談”講堂,以“超重原子核與新元素”為題,為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前沿學術報告。
周善貴研究員主要從事核理論和量子多體理論方法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超重原子核性質以及合成機制;奇特原子核結構;量子多體理論及計算方法;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引用兩千多次,H因子27。曾獲三項教育部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國際學術論文獎、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胡濟民教育科學獎、中國物理學會刊物最有影響論文獎等榮譽。201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報告開篇,周善貴研究員借助核素圖向師生們介紹了有限多體量子系統展現出的豐富物理以及當前核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之後着重介紹了超重原子核以及新元素的研究,指出超重核的存在源于量子效應。超重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一方面,涉及到核物理、原子物理、化學等學科或領域;另一方面,可能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上個世紀60年代,理論預言存在一個以質子數114和中子數184為中心的超重穩定島。目前實驗上已經合成了118号元素。合成更重的新元素面臨很大的挑戰,這需要理論和實驗密切結合來探索超重原子核性質與合成機制。
接下來周善貴研究員深入讨論了超重原子核合成的實驗進展、超重新元素合成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以及超重原子核性質及合成機制。從十九世紀後期到現在,核素圖上的“成員”日益增多。實驗室裡,主要利用重離子熔合(熱熔合和冷熔合)蒸發反應合成超重核。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的實驗室緻力于合成超重核,例如德國的GSI、俄羅斯的Dubna、美國的Berkeley和Livermore 國家實驗室 、日本的RIKEN、法國的GANIL以及中國蘭州的HIRFL。主要思想就是從現有的穩定核大陸通過中子俘獲、(輕)重離子核反應等方式得到超重原子核。現有合成方法受到靶材料、合成截面小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們隻能合成缺中子核,因此到達理論預言的超重島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場報告内容精彩紛呈,讓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對超重核實驗與理論研究有了較為深入完整地認識,啟發大家思索怎麼樣才能早日登上超重島。最後,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