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術交流
中科院高能所沈肖雁研究員作客物理與核科學大家談
發布時間:2014-12-22   作者: 訪問量:

2014年12月17日下午2點,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沈肖雁研究員為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的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北京質譜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的精彩報告。

沈肖雁研究員1990畢業于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從1993年起從事北京譜儀(BES)上的數據分析工作。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物理中心副主任,北京譜儀III(BESIII)實驗發言人。2006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擔任973項目“BESIII tau-粲物理實驗研究”一期(2009-2013)及二期(2015-2019)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對北京譜儀實驗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報告中,沈肖雁研究員首先對高能物理實驗進行了簡要介紹。指出高能物理實驗是圍繞人類對于“世界是由什麼構成、怎樣構成”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而展開的。從20世紀40年代實驗上隻發現了幾十種粒子,50年代發現幾百種粒子,60年代蓋爾曼等建立誇克模型,一直到現在對于奇特态強子的探索,人類對于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當前,強相互作用基本理論-量子色動力學-在高能區已被許多實驗所驗證,而由于色禁閉現象,低能區QCD的檢驗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和北京譜儀(BES)應運而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是20世紀80年代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懷和指導下建設而成的。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唯一基于加速器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裝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從正負電子對撞産生J/Psi, Psi(2S), Psi(3770), Y(4260)等數據樣本的裝置。BEPCII和BESIII上的高能物理實驗主要為了解決以下科學問題:誇克是如何構成粒子的;是否存在基于QCD的新粒子态;低能下QCD的精确檢驗;是否存在超出标準模型的新物理;CKM矩陣元的精确測量即電弱理論的精确檢驗。近年來BEIII已經成為在高能物理實驗方面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組,目前擁有全球53個合作單位近400名成員(北航也在2013年成功加入BESIII),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成果。沈肖雁研究員着重介紹了近年來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的Zc(3900),ppbar的阈值等實驗結果。在總結中,沈肖雁研究員指出,在高能物理實驗和理論的發展中,中國科學家及華裔科學家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對中國的年輕學者和學生是很好的鼓勵;在科學的發展中,尤其是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中,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還暢想了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的未來,鼓勵在場學生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

整場報告内容豐富、精彩紛呈。在報告的最後,沈肖雁研究員對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問做了耐心細緻的解答。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