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術交流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舉辦核反應堆原理與輻射防護知識專題講座
發布時間:2011-04-01   作者: 訪問量:

3月18日,物理與核能工程學院竺禮華教授、張高龍副教授在主樓513為大家做“核輻射距離我們有多遠?”核反應堆原理與輻射防護知識講座。

報告從核反應堆的基本原理展開。竺教授指出,近年來,随着科技的發展與生産力的進步,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儲量日益減少。相對的,清潔、原料近乎無窮的核能逐漸成了一種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人口衆多的亞洲國家,220年内煤炭、石油等資源即将枯竭的現狀帶來了對于常規能源的嚴重短缺的恐慌。竺禮華教授在認真分析了近六年來我國能源産業發展狀況後認為,在中國連續2年發生“電荒”的情況下,我國應該改變國家能源發展策略,發展新能源、調整能源結構。目前,在核電建設的帶動下,我國核燃料循環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技術進步,初步形成了包括鈾礦地質勘探、鈾礦采冶、鈾轉化、鈾濃縮、元件制造以及乏燃料後處理、放射性廢物管理等環節的較完整的核燃料循環工業體系。

竺教授在認真分析了我國核産業的發展情況後指出,我國現在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核電安全管理、核事故應急和技術後援體系。政府特别關注核能的安全問題,已經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和核安全法規,形成了一支獨立的核安全監管技術隊伍。核安全保障貫穿于核電站的設計、設備制造、建設、安裝、調試、運行直到退役等各個環節。建立了從電廠、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核事故應急體系,為保障核電站的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積極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核輻射的危險畢竟是很大的,公衆對核輻射的恐慌也無可厚非。之後,竺禮華教授對公衆心中對“核輻射”的恐慌情緒表示了理解,同時他也表示,隻要用科學、理性的眼光看待核輻射,恐慌的情緒是不必要的。他說,隻要生存在地球上就會受到射線的輻射,民衆自然不用談輻射色變。我們生活的空間本身存在着各種各樣的輻射:宇宙射線,礦物質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手機信号,甚至我們的食物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放射類物質。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射線裝置,如車站、機場的行李檢查裝置,離子感煙火災探測器等。小劑量的輻射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一般來自天然環境的輻射平均年有效劑量約為2.5mSv,據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網站介紹,中國某些地區每年輻射量可達3.7mSv。磚房每年放出0.75mSv,水、糧食、蔬菜、空氣每年放出0.25mSv,一般的土壤每年放出0.15mSv。據統計,乘飛機去美國一個來回,所接受的太空射線的輻射劑量差不多等同于拍一張胸片。我們也要認識到,放射性輻射在醫學、工業、科研中的應用,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毋庸置疑的益處,特别是在醫學上,電離輻射是現代醫學的基本工具之一,如X線、CT診斷檢查、介入放射學診斷和治療、核醫學診斷和治療、放射治療。現代先進的醫學實踐離不開輻射。隻要進行有效防護,“輻射”帶給病家健康的益處遠大于其危險。

本次講座共吸引了100名左右北航師生前來聆聽。在講座後的提問環節中,竺教授和張副教授為每位提問者進行了詳盡的回答,會場的氣氛十分熱烈。

(曹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