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新聞
《Nature》報道北航郭林教授、劉利民教授研究團隊和合作者在氮摻雜單原子層非晶碳可控合成上取得的最新進展
發布時間:2024-09-29   作者: 訪問量:

北航新聞網9月26日電(通訊員 劉少佳)2024年9月25日,《Nature》雜志報道了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郭林教授、劉利民教授研究團隊和合作者在氮摻雜單原子層非晶碳可控合成上取得的最新進展:《Nitrogen-doped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利用納米尺度二維限域模闆進行小分子聚合的液相合成策略,成功制備了氮摻雜的單原子層非晶碳材料。這項研究解決了二維非晶材料合成領域的長期挑戰,為二維非晶材料在材料科學、電子器件及其他前沿技術領域的應用開辟了新途徑。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博士生白秀輝、副研究員胡鵬飛、博士生張有玮、薛宇峰,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李昂、李傲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光傑為共同第一作者,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郭林教授、劉利民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裘曉輝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清華大學谷林教授為通訊作者,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為第一單位。

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P. W. Anderson曾在《Science》撰文指出,非晶材料的本質和形成機理是凝聚态物理領域最深刻和有趣的問題。與晶體材料的周期性規則原子排列不同,非晶材料的無序結構使其性質難以預測和控制。早在1932年,芝加哥大學W.H. Zachariasen教授提出了“連續随機網絡(Continuous random networks)”模型,利用二維網絡結構來描述非晶材料的獨特結構特征。199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Steven G. Louie在Phys. Rev. B發表文章,預測二維非晶碳材料可能包含複雜的五元環和七元環結構。然而,如何精準地合成這類獨特的單原子層非晶材料是一個挑戰性課題。

圖1. 氮摻雜單原子層非晶碳

在這項研究中,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郭林教授、劉利民教授研究團隊及合作者等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液相限域聚合方法。該方法通過層狀模闆的限域作用,抑制了分子聚合過程中的三維旋轉和纏繞,使分子在二維平面内發生聚合,突破了吡咯單體在傳統聚合中局限于α-C位點交聯的限制,促進了β-C和N位點的交聯聚合,構成平面網絡結構,最終形成了五、六、七元環共存的二維非晶結構,成功在實驗上驗證了W. H. Zachariasen和Steven G. Louie提出的理論預測。利用低電壓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研究團隊精确解析了碳原子和氮原子在二維非晶碳網絡中的分布,确認了氮原子嵌入到五、六、七元環混合的二維拓撲網絡中,氮摻雜濃度可達9%。光學和電學性質測試表明,該材料具有p型半導體特性,為研究原子摻雜對二維非晶碳材料的電子局域化現象的影響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

圖2. 二維限域聚合新機制

研究團隊還将這一普适性的合成策略成功應用于含其他雜原子的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制備,包括聚咔唑(PCZ)和聚噻吩(PTH)等。該項工作在二維聚合物限域合成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為未來開發性能優越的二維非晶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這類材料在電子器件、儲能、催化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圖3. 普适性合成策略制備(a)單層聚噻吩和(b)單層聚咔唑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中國科學院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顯微學實驗室等的支持。衷心感謝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對該工作給與的建議和指導幫助。

附:北航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

郭林.png

郭林,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化學學院教授、博導,國家高層次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化學會會士。長期從事納米材料研究,緻力于無機微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發展了多種可控制備微納米材料的新方法,揭示了相應的形成機理,總結了微結構與内在性能間的内在規律;在國際上率先開展無機非晶微納米材料的形貌調控及性能研究,探索了其在儲能、催化、力學方面的應用,取得了一些十分有意義的原創性成果。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課題。在Science、Nature, Nat. Mater., Nat. Catal., Chem. Rev., PNAS, JACS等國際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420餘篇,引用25000餘次,連續多年入選科睿唯安和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受Wiley出版社邀請獨立撰寫英文學術專著《Amorphous Nanomaterials》并獲優秀作者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0)、Dalton Horizon Prize(2024)、全國優秀教師(2024)、寶鋼優秀教師獎(2013)、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2016)、北京市優秀教師(2017)等榮譽獎勵。

劉利民.png

劉利民,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博導,國家高層次人才、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英國皇家協會牛頓基金獲得者、中國材料協會計算材料學分會副秘書長、國際電化學協會委員。長期緻力于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尤其在低維納米材料的計算模拟與設計方面卓有建樹。他的發展性研究工作涵蓋了納米材料的性能調控、界面調控與能源材料的創新設計。在Nature、Nat. Photo., Nat. Catal., Nat. Ener., Nat. Mater., Nat. Nanotech.等國際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兩百餘篇,他引過萬,連續十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對納米材料領域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産生了重要影響,獲得省部級獎項。

第一作者

白秀輝,北航化學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非晶碳基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胡鵬飛,北航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副研究員。北航應用化學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師從郭林教授。主要從事功能性微納米材料的精準調控、結構表征與特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Chem等期刊發表SCI論文20餘篇。入選“博新計劃”,“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等。

張有玮,北航化學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功能二維材料的應用及航天器功能塗層材料的研究。

薛宇峰,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2021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論文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9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