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服務育人工作紀實
【編者按】在北航2024年人才培養大會及人才培養大讨論即将召開之際,黨委宣傳部特别推出“人才培養工作系列報道”,生動展現學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一流理念、一流師資、一流平台、一流服務、一流文化培養一流人才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崇尚立德樹人成效、崇尚卓越學術成就”的濃郁氛圍,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彙聚廣大師生追求卓越、争創一流的磅礴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服務育人作為高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強化服務育人意識、豐富服務育人路徑、提升服務育人實效,是新時代高質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然要求。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機構改革為契機成立學生中心,作為服務支撐機構開展服務育人工作,負責學生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心理健康咨詢及教育、創新創業服務、獎助服務、“一窗式”便捷服務、關愛學生推動解決訴求等工作,打通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服務鍊條,切實提升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全面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暖心服務 浸潤育人
場景一:“同學請坐,請問你要辦理什麼業務?”“老師,我想辦理上海落戶手續蓋章。”“好的,請稍等,正在為你辦理。”這是在學生服務大廳學生辦理業務時的一幕。
以“一窗式”服務模式提升學生服務實效。學生中心高标準建成線上線下學生服務大廳,将研究生院、教務部、計财部等多部門直接面向學生的職能集中到學生服務大廳,通過集約化服務滿足學生對服務效能的新需求,讓學生辦事體驗更溫馨、更便捷。學生服務大廳自2023年3月正式運營以來,累計服務學生超3萬人次,學生滿意度達99%。

學院路校區學生服務大廳
在建設學生服務大廳之前,學生辦理事務需要找對應的職能部門,涉及跨部門的業務還需要往返多個部門,費時又費力。“一窗式”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學生辦事難的問題,現在學生來到學生服務大廳就能夠一站式辦理綜合服務、學籍、就業、資助、公寓、校園卡等學生業務,服務内容基本覆蓋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目前,學生服務大廳整合服務事項118項、開設服務窗口14個、實現每周7天每天12小時的“7*12”運行模式。同時,學生中心積極推動學生網上服務大廳建設,通過數字賦能推動流程優化再造,現已完成56項業務流程集成開發,宿舍調整、落戶材料辦理等複雜業務辦理步驟減少42.9%,努力實現學生辦事由“隻跑一次”向“一次也不跑”轉變。

學生助理在為同學辦理業務
“一窗式”服務模式不隻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還堅持服務育人和勞動育人。學生服務大廳招募培訓136名學生助理,建立4級運營隊伍體系,現已實現由“部門服務學生”向“學生服務學生”轉變,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學生服務大廳在空間建設上注重弘揚以“空天報國”為内核的北航精神,在工裝、牆标、胸牌、宣傳欄、服務台、文化角等設計上也彰顯學校文化特色,通過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
場景二:“同學你好,請問你提出的關于宿舍電路維修的訴求是否已經得到解決?你是否滿意?”這是學校負責學生訴求工作的老師正在對訴求處理情況向學生進行電話回訪。
以學生訴求“接訴即辦”工作回應學生急難愁盼。學生中心把握共性服務和個性服務的辯證統一,通過學生訴求“接訴即辦”工作這一抓手,在大共性服務框架下特别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有效解決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iHome-12345學生接訴即辦服務平台自2023年3月正式上線以來,已妥善處理學生訴求4100餘條,電話回訪1800餘次,為近2300名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

溫馨、舒适的學生服務空間
為切實有效的推動學生訴求“接訴即辦”工作,學生中心選拔一批懂學生、愛學生的優秀管理幹部專職負責學生訴求工作,确保學生的每一項訴求都能得到主責單位的高效反饋,改版上線iHome-12345學生接訴即辦服務平台,構建文明公約、分辦複核、跟蹤回訪、輿情預警、總結公示、座談調研、監督考核七大機制,形成訴求處理閉環,學生訴求第一響應時間平均為20.9小時,做到訴求“不過夜”。
由“妥善處理好每一條學生訴求”到“充分發揮好服務育人功能”,這是學生訴求“接訴即辦”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學生訴求需要跨部門協同解決,學生中心主動協同聯動其他部門,将解決訴求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日常管理等相結合,形成“集體協商,聯合行動”的長效機制。同時,學生中心精心營造和諧氛圍,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分享訴求處理典型案例,講好為學生辦實事的動人故事,激發學生愛國榮校情懷,營造“學校為我,我為學校”的校園正氣旋。
溫情幫困 護航成長
場景三:在開學迎新現場,新生小張同學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來到綠色通道,他在這裡申請了校長獎學金并領取了新生大禮包,同時還咨詢了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崗位等問題。“綠色通道”是學生中心面向家庭困難新生提供的一項集便捷入學報到和資助業務辦理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
以“一體化”獎助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資助工作育人功能。學生中心堅持用系統觀念統籌學生獎助體系,推動本研資助工作一體化管理,首次将1.7萬餘條研究生數據納入資助管理系統,深化發展“獎、助、貸、勤、補”多維度資助體系,實現資助工作高質量發展。

綠色通道
在助學貸款方面,學生中心以“提前啟動,大力宣傳,快捷流程,誠信勵志”為指導方針,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進行宣傳普及,大力開展誠信教育和金融常識教育。在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申請上,采取統一線上申請的方式簡化流程,并為家庭經濟困難新生發放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大禮包,有效緩解了學生的經濟壓力。在臨時救助方面,高度重視家庭遭受特殊自然災害的經濟困難學生,第一時間發布申請臨時困難補助的具體流程通知,幫助學生渡過難關。通過一系列資助工作,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國家和學校的溫暖,激勵、引導、保障學生成長成才。
學生中心深入挖掘資助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形成資源引導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在獎學金評定方面,國家獎學金評審向基礎學科、國家急需學科傾斜,發揮專項獎學金引領作用,鼓勵學生投身航空航天事業。在經濟幫扶方面,不僅局限在物質層面對學生經濟狀況的幫助,更注重在精神層面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
場景四:“我看得很認真,也有很多思考,我相信最起碼今晚的觀衆能更加重視自己心理的各種問題,開始學會與自己和解。”一位學生在觀看北航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心理劇《邊緣救贖之超越沖突》後評論道。
以“有溫度”的積極心理體驗教育塑造學生陽光品格。學校圍繞心理育人大格局将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愛與被愛,為學生培育積極心理品質和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學校全覆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每學年開展三輪次《心理健康》必修課,錄制《心理健康》慕課,加強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建設。通過整合線上線下優質教學資源,辦好“知心講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

校園原創心理舞台劇展演現場
學校持續打造心理健康季、校園心理劇大賽、“心悅讀”和心理成長演講比賽等10項品牌活動。實施“陽光同航”計劃,鼓勵學生每周參加1次體育活動,培養學生愛運動的習慣,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鼓勵學生每月參與1次藝術活動,将心理與藝術相結合,不斷豐富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目前,“陽光同航”計劃累計參與學生超過39萬人次。

“陽光打卡”活動學生風采展示
為滿足學生個性心理發展需求,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中心堅持每周7天、每天8小時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心理咨詢服務,寒暑假增設心理咨詢熱線,做到心理咨詢全天候、不斷線。在宿舍樓開放“心靈氧吧”,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在校學生擔任“暖心使者”,為同學們提供來自朋輩的心理支持服務。
價值引領 助力發展
場景五:在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鍊促進博覽會現場,北航學子們正在清潔能源、智能汽車、智慧房屋等展台前駐足觀看,饒有興趣地聆聽講解。“參觀鍊博會,直觀地了解到全球産業鍊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和應用場景,這擴大了我的視野,對我當下的科研學習非常有益。”一位同學在接受采訪時談到。
以“内涵式”雙創服務凝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合力。學生中心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着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設立創新創業中心/創新創業學院辦公室,服務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形成了“一院五中心”模式+創新創業學院辦公室的運行機制,通過整合校内外優質資源,為學生在課程、實踐、競賽、創業等方面提供多層次、多領域的創新創業服務和指導。

“馮如三号”團隊師生研讨攻關
為了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學校設立高水平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對入選團隊提供為期3年、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經費支持。以“馮如杯”競賽為核心,鼓勵支持學生科創團隊踴躍參加國内外創新創業競賽,立足專業學科特點,以賽促學深化學科交叉融合、以賽代練強化“賽育協同”,不斷引領和帶動學生樹立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産出創新項目。同時,為了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學生中心組織5971名學生參觀首屆鍊博會,通過觀展的形式讓學生近距離了解到智能汽車、綠色農業、清潔能源、數字科技、健康生活等新興産業的創新前沿和創業機會。
為釋放創業活力,為學生提供優質資源和服務,學校持續建強創業基地。依托北航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學校提供總計3700平方米的場地用于支持學生創新創業,擁有完善的學生創業團隊扶持發展流程,滿足學生創業初期的基本需要,累計超過100個“在校生+畢業生”初創團隊進駐。同時,學校積極為創業學生團隊投入資源,開放虛拟現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學校實驗室30個,開放使用儀器設備400套,開放知識産權管理系統3個、專業文獻數據庫90個。
場景六:“從優質就業信息到個性化定制服務,從簡曆制作指導到校内外導師咨詢,校内各項就業服務都能為大家提供幫助。”這是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老師正在為同學們進行就業服務宣講。
以“有組織”就業服務提升就業工作成效。學校圍繞就業工作打通學涯與職涯規劃,打造學業指導、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教育、心理輔導、學生獎助相融通的生涯規劃鍊條,把就業教育、就業引導融入全周期的學生成長過程。2023年,進校招聘企業達4037家、提供就業崗位24.39萬個,開展各類職業生涯教育活動超300場次、參與學生超萬人,實現了每名畢業生至少參加一次就業教育活動。

學生赴中國商飛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實踐交流
學校紮實推進就業育人工作,舉辦“中國航天日”“院士有約”“校友對話”系列品牌活動。實施“社會實踐遠航工程”,部門協同強化社會實踐,暑期開展赴重點單位、地方組織部門等社會實踐活動。邀請重點單位人力專家組成校外專家團隊開展一對一行業咨詢,在行業認知中融入就業引導。将就業教育與黨團建設相融合,為學生黨建活動提供定制化就業主題輔導。持續開展“選調故事”“星辰指引”系列選調生校友宣傳、“見賢思齊”優秀校友職業發展故事宣傳等樹立榜樣,引導畢業生投身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2023年學校重點單位就業人數同比增長11.14%,再創新高。

學生在使用就業材料自助蓋章機
學校圍繞畢業生求職、就業過程中難點堵點問題,着力提供高質量就業服務。推進數字賦能,打造集成精準推薦系統、就業地圖、AI模拟面試、智能印系統、智慧問答等功能一體化服務平台,構建涵蓋求職能力提升、崗位信息獲取、手續流程再造、困難群體幫扶等四位一體的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形成智慧就業服務“北航”範式,大幅提升便捷性和體驗感。2023年,定制化推送招聘信息近20萬人次,解決學生就業困難2000人次,相關成果得到央視、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先後報道,浏覽量達104.1萬。
面向未來,學生中心将錨定學校人才培養目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紮實做好服務育人工作,始終在系統思維上下功夫,通過加強内部業務融通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通過加強部門協調聯動進一步支撐學校發展;始終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夯實基礎管理,不斷增強科學規範意識、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始終在數字賦能上下功夫,增強學生業務辦理線上線下相融合,實現學生校園數據跨平台共享融通,以數字賦能服務育人工作提質增效。從而持續優化工作模式,提升專業水平,服務學生需求,做好“大共性服務”下的“個性服務”。
(供稿:學生中心 撰稿人:任豪)
(審核:紀一鵬)
編輯:賈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