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核物理實驗團隊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目為“Measurements of 160Dy(p,γ) at Energies Relevant for the Astrophysical γ Process”的論文。博士生程浩為第一作者,孫保華教授、竺禮華教授、鄭雲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論文鍊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c00b1)。
現代的科學研究發現,恒星産生了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如碳和氧等,但是比鐵更重的元素(即超鐵元素),如金、鉑、鈾等,卻無法在恒星内部産生。由于原子核物理實驗與天文觀測技術的限制,超鐵元素的起源仍有許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對質量數為70~200範圍内30多個低豐度的富質子原子核(p核)的來源了解甚少。雖然這些p核的豐度(即它們占宇宙中總原子數的比例)很小,研究它們的起源是探索宇宙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當前研究認為p原子核主要通過γ過程來産生。這個核合成過程發生的典型溫度約為20-30億度,可能的天文場所包括II型超新星的富氧-/氖層以及Ia型超新星。γ過程涉及約2000個不穩定原子核,上萬個光解核反應,實驗測量難度大,絕大多數的核反應不得不借助統計理論模型來預測。
近年來,北航團隊關注了A=160質量區關鍵p核(镝-156,镝-158和镝-160)的實驗截面測量。镝元素有7個天然同位素,開展質子俘獲測量時,相鄰同位素的(p, γ)和(p, n)反應道産物相同,導緻無法提取分截面。為此,團隊選用了兩種不同豐度的镝同位素靶,首次成功得到了镝同位素上的質子俘獲反應截面。
實驗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1.7MeV及H1-13的串列加速器裝置上完成。團隊設計了具有法拉第筒功能的真空靶室,發展了實時亞微安級束流強度的采樣方法,在低本底屏蔽系統中,通過高精度測量目标産物核的特征伽馬射線,首次提取了3.4~7.0 MeV能量下160Dy(p, γ)161Ho、161Dy(p, n)161Ho的反應截面。該實驗結果對核反應統計模型提供了強有力的約束;計算了天體條件下161Ho(γ, p)160Dy光解反應率,發現其與核合成計算中常用反應率的差異可達1-2個數量級。詳細的核合成模拟表明,此截面測量精度足以用于開展γ過程的模拟計算。
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優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